8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炒股配资,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文丨《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实习生/蔡莹莹 黄文新
今年7月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46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个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把历史的车轮推入了正确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十二届三中全会
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现了我们党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我国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改革,到1984年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将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成为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改革进程的必然要求。《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现了党对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十三届三中全会
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批准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向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和措施。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全会还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治理整顿为此后稳步推进价格改革廓清了经济环境。
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决定》成为20世纪90年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定后,我国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并于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运行初步实现由计划主导型转为市场主导型。
十五届三中全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
十六届三中全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市场体系等11个方面作出周密部署,提出具体措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号角。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
十七届三中全会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全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通过有关农村改革的决定,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石。
十八届三中全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会作出的这一重要判断,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时代不断向纵深发展。《决定》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推动和引领作用。
十九届三中全会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眼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通过机构改革,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初步建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本文责编】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12期炒股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