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一个叛逆的孩子,一生都在用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

公元728年,长安城一处官宅内。

大诗人王维正坐在桌边,和友人对饮聊天。忽然有人报:“皇上驾到!”原来,当朝皇帝李隆基正好路过,想着王维就住在附近,亲自登门来找他聊聊诗歌和音乐。

王维惊出一身冷汗。他招待的这个友人可是一介布衣,不能见皇上的。

怎么办?

王维脑筋一转,招呼友人往床底下钻;时间紧迫,也只能委屈他了。

皇帝是个聪明人,看到桌子上摆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茶,就知道房间里肯定藏有人。不得已,王维如实禀报,并把好友从床底请了出来。

彼时,他的友人已40岁了,前半生不是在求官中,就是在求官的路上,如今天降馅饼,直接把皇帝请到了他的面前。真是天赐良机,入仕指日可待。

王维碰碰友人的胳膊,提醒他赶紧把肚里的墨水都抖出来。友人沉思一番,吟诗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李隆基越听越来气,随即一怒而起,拂袖离去。

这个敢在皇帝面前抱怨自己被弃的人,名叫孟浩然。

皇帝离开后,孟浩然顿时释然了;他轻叹一声,向挚友王维作揖辞别,回归故里。

回顾孟浩然的一生,他就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叛逆孩子,在外与朝庭相抗,失去了皇帝的恩宠,在内与父亲相抗,失去了家的庇佑。

01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中,如果说李白浪漫,杜甫现实,那么孟浩然就刚好夹在两人之间,想浪漫豁达,但又一直在现实里沉浮;想入仕求官,却又因违背初心而无奈落榜。

他和王维是挚友,作诗的意境也很相似,但王维比他幸运,见的世面也大,在官场里沉浮多年,人到老年豁然开朗,主动辞官归隐。

相比之下,孟浩然只能满怀真情,违心求官。

他入仕的目的,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二是为了向父亲赎罪,实现其遗愿,因为孟浩然叛逆半生,活活气死了老父亲。

就本心而言,孟浩然想做个通透精干之人,忠孝两全。

然而,事与愿违。

02

公元690年,湖北襄阳岘山脚下,有一处庄园名叫“涧南园”,这里的女主人诞下一名男婴。

这家男主人人称“孟老爷”,他看着襁褓中的儿子,见他眉目清秀,鼻直口方,希望儿子日后能成大器,于是给他取名孟浩,字浩然。

“浩然”出自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一直以来,孟老爷心里有个执念,咬定自己是孟子的正统后代,所以希望儿子浩然能像先祖孟子一样光耀门楣,一身浩然正气,不做俗人。

如此看来,孟氏一族对教育都很重视,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等到孟浩然那一代,父母更是望子成龙,积极创造条件让子女成才。

果然,孟浩然很争气。从小聪明好学,平日里熟读四书五经,休息时手捧《陶渊明集》,走出房门,爬到岘山的最高峰上大声朗读。

孟老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在当地,孟家虽算不上豪绅一族,但家境殷实,田产丰厚,衣食无忧。只要浩然勤奋好学,将来光宗耀祖是迟早的事。

原本,孟浩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有一年家乡发生大洪涝,无数难民涌入涧南园躲难。孟浩然亲眼目睹人们的苦难深重,第一次对发誓效劳的唐王朝有了质疑。

17岁时,孟浩然在襄阳本地考试中崭露头角,只等来年去京城长安大考,离父亲的伟大理想仅一步之遥。

但那一年,孟浩然敬仰的大清官张柬之于82岁高龄时再遭贬斥并客死他乡,这一悲剧事件彻底颠覆了孟浩然的入仕之念,坚决拒绝参加科考。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面对昏庸之世,孟浩然决定做个隐士,彻底斩断入仕的念想。

见儿子如此惊天举动,孟老爷气得吐血,扬言要和孟浩然断绝父子关系,但青葱少年孟浩然只用了四个字来回应:文不为仕!

说完,孟浩然挥一挥衣袖,离家出走了。

03

在仕途考试上,孟浩然违背父愿;在婚姻爱情上,孟浩然则更加叛逆。

其实,孟浩然离家后并没有走远,他决定模仿三国时期的大名士庞德公,在家对面的鹿门山住了下来。

就在这时,他认识了一位美丽动人、身世可怜的女孩。她原本出自名门,但因父亲早亡,家道中落,17岁的青春少女就不得不赚钱养家,做了一名歌女。

少女怀春,男子钟情。

第一眼见到美人,孟浩然就怦然心动。他料定父亲不会同意他娶一个歌女做妻子,所以他径直跑到女孩家拜堂成亲了!

他以为生米煮成熟饭就会万事大吉,父亲再固执终究会同意他的结婚事实。

俗话说,有其子,则有其父。

如果说孟浩然用“固执”二字违背父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志向和能力外,那么孟老爷则将用“固执”二字来证明自己才是一家之主。

他听闻儿子擅自成亲了,娶的还是一位落魄的歌女,顿时火冒三丈,并且扬言:只要他还有一口气,这个儿媳就休想进孟家的门!

父与子就这么僵持着,一直持续了6年,谁也不肯先低头。

最后是“时间”做了裁判,孟老爷被不孝儿子气成了大病,没多久去世了。临死前,他交代家里人:“绝不能让那个歌女进门!连守丧都不允许!”

那一刻,孟浩然悔恨交加。

从20岁成婚到26岁时父亲病逝,孟浩然只和父亲见过一面。人生两件大事,学业和婚姻,他都逆道而行,伤了父亲的心,而且天下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混乱不堪。

就在他婚后不久,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大唐从此进入开元盛世,天下生机勃勃,万邦来朝。如果自己当初不那么执拗,也许早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又能为国效力,忠孝两全,可如今呢?

孟浩然跪在父亲的灵柩前,失声痛哭。他就像个幡然醒悟的坏孩子,发誓为父守孝3年,再拼尽全力去实现父亲的遗愿——谋求官职,光宗耀祖。

04

前面说了,孟浩然曾说过“文不为仕”的豪言壮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孟浩然俨然成了众多文人的偶像。

如今若又跑去参加科考谋取官职,岂不是自我打脸吗?

孟浩然是个有骨气的文人,所以他依旧不走寻常路,而是通过游历天下,结交各路友人,以此得到朋友推荐的方式来获得朝廷的赏识。

此种方法,名曰“干谒”。

29岁的孟浩然走出家门,独自上路,用了8年时间游历大江南北,结识了一批又一批的友人志士,最后他来到东都洛阳,拜见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著名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百里洞庭如此烟波浩渺、气势宏伟,我很想过去,但可惜没有船和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在那里钓鱼。

张九龄是一代名相,为朝廷推荐过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大诗人,才智过人,一眼就看懂了孟浩然的用意。

于是,张九龄立即把他举荐给皇帝李隆基。

遗憾的是,孟浩然是千里马,但李隆基不是他的伯乐,更别说委以官职了。

孟浩然满心失望。

也许从这时起,他对从未谋面的皇帝有了一丝丝怨气。回到老家后,孟浩然时时处在内心煎熬中,凭他的个性,不做官就不做官,他同样可以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但一想到含恨而终的父亲,他的心就开始滴血。

在父亲的眼中,他是个无能的人。他伤了父亲的心,如今他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实力,让亡父含笑九泉,哪怕自食其言。

因此,孟浩然长叹一声,忍痛决定参加科举考试!

05

母亲听闻儿子浪子回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惊喜不已,立即变卖了一部分田产,把钱都换成一封一封的官制金子,递到儿子的手上。

带着母亲的爱,孟浩然来到长安城。

长安不愧为大唐都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一片繁华喧嚣中,孟浩然结识了一位同样能静得下心来的人——王维。

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孟浩然一直在乡野间找寻一份淡然,而王维早已在闹市中获得了一份宁静。

很快,两人成了至交。

为了帮助孟浩然,王维带着他参加了秘书省举行的一次诗会。就在这次诗会上,孟浩然的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让其名满京师。

孟浩然春风满面,对即将到来的科考也踌躇满志。

然而,现实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因为压力过大,孟浩然科举考试竟然落第了。

求官多年,尝试了各种方法,孟浩然最终还是没能实现父亲的遗愿。他孤独地躺在客栈的床上,心想:也许这一辈子,他孟浩然注定要不忠不孝吗?

40岁的孟浩然喟然长叹,一种深深的失败感扑面而来。

王维听说孟浩然要回家了,赶紧邀他来家里一聚。两人品着茶,人未分别,却互诉着分别后的相思之话。

正在这时,皇帝李隆基来了,孟浩然从床底钻出来,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入仕的绝好机会。

未见皇帝时,已有怨气;如今亲眼见到皇帝,那种埋藏在心中的幽怨,似乎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连孟浩然自己也控制不住了。

于是,他骨子里的叛逆又被激发了。

他稍作思索,就吟了文章开头的那首《岁暮归南山》诗,埋怨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幽怨皇帝的遗弃。字里行间,孟浩然把多年积压在心头的情绪,一吐为快。

结果可想而知,孟浩然再次被遗弃。

但这也敲醒了他,人活一世,有些东西注定可遇而不可求,若是再执念下去,不仅丢了初心,还会换来了无乐趣的一生。

06

自此以后,孟浩然豁然开朗。

他再次游历了江南名地,畅游山水,写诗会友,最后回到老家襄阳,真正过起了“千株橘树唯沽酒,十顷莲塘不买鱼”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人一旦不再执念,世界全是你的。

孟浩然是个追逐自由的人,和李白一样,他们才华横溢,恣情山水,要是真过上了官场生活,也许他们的才气早就被磨得一干二净。

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只有在乡村田园里,孟浩然才能让心灵歌唱;身为农夫,悠然自得,写的诗才会淡而有味,风韵天成,词淡而意远,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既然上半辈子一直执念求官,过得很郁闷,那么下半辈子一定坚持做自我,但世事难料,自面见皇帝李隆基后只过了12年,意外发生了。

那一年,孟浩然52岁。

他的好友王昌龄从边塞贬官路过襄阳,便来到孟浩然家拜访他。友人相见,分外高兴。孟浩然准备了一桌子的好酒好肉好鱼招待友人。也许是高兴过了头,孟浩然吃了一种不该吃的鲜鱼,背疽发作而亡。

一代才子孟浩然,就此陨落。

07

一生求官不得,一生布衣百姓,一生叛逆而为,一生心中不宁。

孟浩然虽属盛唐诗人,但他并没有像那个王朝一样,步步高升,仕途顺意。相反,他生在盛唐,活得像个晚唐诗人,郁闷半生,最终不得不向命运低头,与自我和解。

在外,不立事;在内,未尽孝。

他的人生遭遇,与其说是时代的悲剧,还不如说是个人的叛逆导致的。

孟浩然年少时,唐王朝正经历武则天死后的混乱局面,孟浩然胸怀仁义,所以他叛逆而为,说出了“文不为仕”的豪言;同时,在婚姻大事上他再次叛逆而为,导致父亲含恨而亡,留给自己一生悔恨。

孟浩然叛逆的根源,也许是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一书中说过:

“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承认和理解,否则他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因为对现实不满,所以他想避而远之,但他的行为无法得到世俗的理解,包括他的父母,所以他只能用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是对的。

如果孟浩然一直叛逆到底,也许他不会活得那么痛苦,但他是个知仁义懂感恩的人,气死父亲成了他一生的痛,所以他宁愿不要自我,也要完成父愿。

人的一生,总有太多的羁绊与无奈,有时候你的梦想,在现实里永远只是海市蜃楼。

对于孟浩然而言,这谈不上好与坏,因为正是这些经历,给我们后世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浩然形象。

诗人孟浩然,即使终身未入仕为官,也阻挡不了我们爱他。

(我是@忆子读书,欢迎关注我,人生路上一起读书,读好书,看不一样的世界。)

父亲孟老爷李隆基王维孟浩然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